孩子喜欢说反话怎么引导 常用“激将法”、“说反话”教育孩子会怎样?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071 阅读

孩子喜欢说反话怎么引导

常用“激将法”、“说反话”教育孩子会怎样?

常用“激将法”、“说反话”教育孩子会怎样?

最近,一个微博话题#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登上热搜,网友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原来,在孟非主持的节目中,一位男嘉宾提到自己的愿望:“想听我爸,当面夸我一次。”于是,孟非有感而发:
那么,为什么家长不爱夸孩子?是孩子不够优秀吗?男嘉宾父亲的回答:“夸他,怕他骄傲呗!”
说实在的,看到孩子比自己更优秀,大部分家长心里是美滋滋的,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往往心口不一,就愿意说反话。
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夸不得,一夸就会翘尾巴,所以希望通过激将法点燃孩子的斗志,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
那么,激将法对孩子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1
效果参差不齐
孩子被激将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心理反应:
1、“哼,我很厉害的,我要证明给你看!”这些孩子为了让家长对自己刮目相看,会像个弹簧一样奋力反弹,越挫越勇;
2、“你说我很差,我就真的差给你看,反正我做什么你都不满意!”这些孩子被激后很愤怒,然后破罐破摔,一蹶不振;
3、“你说我不行,那我可能真的不行!”这些孩子会越激越差,会悄悄地把父母的否定内化为自我怀疑,从此变得自卑、不安。
你看,其实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是因为孩子自身阅历不足,或是父母一方言辞不当,导致孩子不能很好地get到父母“反话”里对他的期待和爱,所以效果自然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激将法”是个技术活儿,家长一定要谨慎使用。
2
使用激将法,注意两点
1、结合孩子的自身能力,制定短期内能达成的目标。
有一名小学老师,在批作业时发现一个问题,孩子写作业,越到后面就越不认真了。
于是就在快下课时说:“后面写得有点不认真哦,明天你们也不会有什么改观,信不信?”
同学们齐刷刷地回答:“不信!”
第二天她发现,学生们整体完成得都很好!于是在第二天,她又说:“如果大家能继续保持下去,我们下周就早下课5分钟!”
在她的“刺激”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不少,学习习惯也逐渐被培养起来。
2、结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刺激”孩子。
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或一直很认真努力的孩子,不太适合使用激将法,给予正向的回馈效果更佳;
而对于那些马马虎虎、漫不经心的孩子,可以使用一定的激将法来“刺激”,但是切记,不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在孩子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羞辱”。
那么,如果不激将孩子,可以怎么做?
3
让孩子在正向肯定中长大
每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最初是来自于家长。家长对于孩子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底气。
傅园慧是家喻户晓的体育巨星,不仅如此,她还是“行走的表情包” 妥妥的一个段子高手。很多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了这么自信、乐观的孩子?
这一切,要归功于她背后的老爸。傅园慧刚进省队那会儿,有人就告诉傅爸爸:“你们家傅园慧在游泳队说自己是天才。”
傅爸爸听后,并没有觉得不妥,而是很认真地回答:“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傅园慧说起父母从小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最让她感动的,就是从未改过口的3句话: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个天才。
这三句话,成为了她未来路上的坚实盔甲。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她总会用这三句话鼓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所以,家长们,请多使用正向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期待,他就会满血复活,即使日后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仍然会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移步并关注LILY英语公众号...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制定必要的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知识性的传授,而是行为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其实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关键环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定下太多的规矩。其实不然,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恰恰是规则意识萌芽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 比如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 水龙头用完一定要关紧, 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等。如果孩子的规则意识较差,开始时不要一 一下子制定出很多规则, 而是要一项一项地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等孩子对一项规则基本能做到时,再制定下一项,循序渐进。
二、规则的表述要清晰明确,易于理解
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对规则进行表述。因为孩子对规则是否理解,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规则的遵守情况。比如,在孩子活动之前,家长不要只向孩子提出“好好玩”、“好好做” 之类的笼统要求,而要用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必要时还可以配合相应的动作或行动,以强化提出的要求,使孩子充分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遵守并执行规则。
三、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要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孩子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因为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尝试一下。 如果家长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尊重他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
四、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学会自己去建立规则,这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责任感至关重要。一方面, 在家里制定一些生活规则时,尽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即便家长与孩子的意见相左,也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可以采取双方各退步的方法, 而不要 采取强制压迫的态度。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孩子身体力行,学会遵守规则。比如过马路,不是一味地提醒孩子如何如何,而是让他做“导游”,拉着妈妈按照交通规则安全通过马路。
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希望得到家长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承认和赞许对他们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应当善于发现孩子在遵守规则上的每一点进 步和成绩,并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如果孩子经过努力遵守了规则,而家长却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甚至对家长的指令也听而不闻了。在运用奖励这种方法时应注意:
1.及时奖励。儿童良好行为一经发生, 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让孩子产生满足感。“你帮 了妈妈很大忙!”“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做这件事,真好!” “你真的竭尽全力了!”这样的赞扬不仅表示家长欣赏孩子的努力尝试,而且还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并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感,而不仅仅着眼于成果。
3.让孩子明白他因为什么而受到奖励。如:“妈妈今天很累,你能自己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真好!”
4.奖励可以是精神的或物质的。但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吻、一个笑就是孩子想得到的最珍贵的奖品。物质奖励要尽量少用。
5.说话要算数。家长如果事先许诺对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就要落到实处,不要出现“打白条”的现象。
6.允许反复。由于年龄特点的局限,孩子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家长不能急于批评孩子,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接纳, 允许孩子出现反复。同时,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年龄特征找原因,多做正面的引导,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六、利用游戏,提高孩子执行规则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寓于游戏之中,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设计诸如向别人问路、借东西等场景,让孩子练习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与生活习惯、学习方式、身心安全等相关的规则的培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设计场景,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练习执行规则。
七、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眼睛是反映家长行为的镜子。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家长的一言一行,即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分毫不差地记在心里,并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按合理的规则行事。比如,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过马路走斑马线,按时作息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对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行为习惯。所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有耐心和恒心。一方面,家长之间对规则的要求要保持一致。规则培养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不统一,即不同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不能时有时无。家长高兴了, 就让孩子放任、松懈;家长心情不好,生气了,就对孩子严加管教。这样不但会使孩子觉得无所适从,而且也会破坏刚刚建立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阻碍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