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哪些表现父母要警惕 孩子悲观厌世,父母该如何教育?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697 阅读

孩子有哪些表现父母要警惕

孩子悲观厌世,父母该如何教育?

孩子悲观厌世,父母该如何教育?

孩子悲观厌世,遇到事情或问题,总往坏处想,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是这种情况,我接下来的回答,希望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家长应该回忆一下,孩子是否经常被否定,被打击,以至于形成习得性无助。如果确实有,那么家长应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从简单的任务做起,一旦做到,就给予肯定,慢慢的让他重拾信心。
第二,错误的归因。
1-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稳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
2-归因的分类。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四个因素。三维度与四因素的结合见下表:
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归因与个人特征,就称作是本性归因。
行为的外因是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如果归因的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与外部因素,则称作是情境归因。
举个例子:
假设孩子考试考砸了,如果他把原因归为,努力不够,这就是内部归因,努力是不稳定的,可以改变,可以受自己控制,那么他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假设孩子考试考砸了,如果他把原因归为,考试太难,这就是外部归因,试卷难是稳定的,不可以改变,不受自己控制,那么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忍受。
3-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人们在归因事件上的社会视角不同,人们对事件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自我价值保护在人们进行归因的过程中,对于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将成功归于自己,显然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立,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条件,降低个人对失败结果的负责程度,则是典型的自我防卫。无论别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果,人们的解释都有明显的在社会比较上把自己置于有利地位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的孩子如果悲观厌世,你就要观察下,他平时都是怎样寻找解释原因的,如果把所有的问题归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就会比较消极,感到无助。这时候,你就要创设环境,想办法让孩子的思路或认知转变过来,让他形成正确的归因。什么条件可以归于外因,什么情况可以归于内因,什么条件是稳定的不能改变的,什么情况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条件是可控的,什么情况是不可控的。
喜欢就关注我吧,@带娃ABC 。

怎么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说谎?有什么表现?

1.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人们在说谎时会本能地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比如,朋友告诉你,他的车子抛锚所以失约,他往往会说“车坏了”,而不是“我的车坏了”。
2.回避某个问题。连续问说谎者同一个问题,他很可能会恼羞成怒:“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了吗”然后勃然大怒。他也可能对你坦白:“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3.眼睛看向右上方。说谎者从不看你的眼睛,但高明的说谎者却会盯着你的眼睛。但有心理学家发现,大部分人在撒谎时,眼球会看向右上方,而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时,人往往会向左上方看。
4.记住所有细节。很少有人能记住所有细节,比如问家人昨晚睡觉前都做了什么,他们难免记错一些细节。但说谎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已经在头脑中把假定的情景都想好了。
5.不自觉地提高声音。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是为了掩饰心虚。
6.皮笑肉不笑,真正的微笑是均匀的,在面部两侧是对称的。它来得快,消失得慢。伪装的笑容来得慢,而且面部两侧不均衡。同时,说谎者的眼睛是毫无笑意的。
7.情不自禁地摸鼻子。西班牙研究者发现,人说谎时脸部会变红,鼻子会发热,甚至还会有一点膨胀。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不经意地触摸它。说谎者的回答还会变得简短,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