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107 阅读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通过社会性的游戏,孩子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比如独自玩游戏的孩子想加入一个团体游戏时,一个容易成功的策略是先采取旁观的形式,等待机会比较主动地加入游戏中。类似于这样的行为对儿童探索社会和人际交往,发展社会生活的能力都具有正面的作用。
随着儿童从仅仅使用真实物体到借助更抽象的事物,假装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有想象力空间。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假装游戏,尤其是当假装游戏涉及社会性游戏成分时,是学前儿童扩展认知技能的重要途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得更加成熟。
大人和儿童一起游戏还可以培养亲密感,让孩子远离孤独感。其实儿童的内心也非常容易感到孤独。陪伴和玩耍,是驱散儿童内心孤独的良药。而带有亲子互动的玩耍,操作得当,给孩子带来欢笑的同时,无疑也会提高孩子的自信,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以上
天才发动机团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