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跟外向的人思维区别
是外向的孩子聪明还是内向的孩子聪明呢?有什么科学依据?
是外向的孩子聪明还是内向的孩子聪明呢?有什么科学依据?
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这基本上是由一个孩子的“气质”决定的。
心理学中所定义的“气质”,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比如:
有的孩子对生活中的小变化比较随和,通常的小变化都容易接受;
可有的孩子对生活中的变化却很敏感,哪怕只是换了一件新睡衣,他的反应都比较强烈;
有的孩子喜欢坐下来安静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缓慢;
但有的孩子却喜欢主动地去享受新的体验,结识新的朋友。这的区别,只是不同的“气质类型”之间的区别,它通常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学习而来,并没有好坏、对错、聪明和不聪明之分。
比如,有些孩子在新情况下很自然很舒适,适应能力很强;
而有些孩子就更谨慎一些,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以及更多成人的支持,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安全。
看上去,好像适应得快的孩子更有优势。
可是另一类谨慎的孩子,往往是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他们能从自己的观察中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他们更倾向于在行动之前先考虑情况,这不也是一个很有优势的特点吗?
所以,气质中的“内向”、“外向”不是孩子选择的东西,也不是家长创造的东西。没有“正确”或“错误”、“更好”或“更坏”的气质。
只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我们难免会不同气质的孩子产生偏好和期待。
比如,在我们国家过去的文化中,更偏好文静、羞怯一些,特别是对女孩子
但最近几十年,就好像更偏好活跃、大胆一些。
每一位父母当然有自己的偏好和期待,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也许爸爸妈妈自己很喜欢结识新朋友、喜欢尝试新事物,性格很外向,但自己的孩子却正好相反。
于是难免会困惑:“孩子怎么一点也不像我”?
可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意识到孩子和我们有这样的差异很重要。意识到孩子的需求很可能与我们的不一样,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康的自尊,孩子很需要爸爸妈妈接受他本来的样子。
当我们注意到、并真正欣赏孩子的特点时,我们才会真正调整自己教育的方式,去适应孩子,满足孩子的个人需求。让孩子感到自己能被爱、很重要、有自信、并且有能力!
所以,与其纠结“内向”好,还是“外向”更好,不如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
每种气质都有独特的优势。利用你对孩子气质的了解,鼓励他的优点,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需要时支持他。
内向人和外向人有什么区别?
外向型的人,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客体,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型的人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仔细观察这种人的思考、行动、感觉、行动,会发现所有的动机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次价值。 就举一个和外国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型的人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积极关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响,也能影响外界。对生的或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和大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消极。凭内心的主观因素做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关心外界,不喜欢受外界影响,也不愿意影响外界,因此变得团锁而缺乏社交活动,多半倾向自我反省。 一般对外向型的评论是“经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万物之中”,对内向型的评论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昼不为客体耗费能源,反为自己建立强力安全护围”。这两个根本态度,是对环境的典型“适应方法”。 但是,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两类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不被意识,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 对周围的人设防线,态度冷漠,这种人一看就知道是内向型的人,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可能隐藏着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热情。平日沉默不爱多活、出风头的人,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尖锐的提出质问,侃侃发表自己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性。 外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内向性格,会补偿缺失感,以免外向态度露出破绽。但是,当无意识的压抑过度时,便会打出反抗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利己的、原始的、幼儿的倾向。极端下产生的神经症,多半为歇斯底里。 内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外向性格,有补偿作用,当压抑过度时,意识和无意识交战,直到疲劳困惫为止。内向型最容易罹患的神经症是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经衰弱、神经质、各种强迫症状、恐惧症、疑病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