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三次变革 三次电影变革的影响?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249 阅读

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三次变革

三次电影变革的影响?

三次电影变革的影响?

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1.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
2.电影艺术史上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
3.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

中国电影批评被划分为九个时期,能稍微详细的描述一下这九个时期吗?

尝试时期(1905—1923)探索时期(1923—1927)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变革时期(1932—1937)非常时期(1937—1945)丰收时期(1945—1949)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禁锢时期(1966—1976)再探索时期(1977--1992)

电影艺术综合性的三个层次?

电影的综合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它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其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其三,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电影艺术与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及摄影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些艺术的基础上,电影艺术才得以诞生并获得自己的艺术特征。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电影艺术的三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电影艺术在美学层面上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纪实艺术与表演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有机地综合到一起。综合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邵氏电影独霸市场近30年,如今却为何没落?

邵氏电影作为华语电影史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单元,在推动华语电影发展上起到了极大地作用。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成立,由此邵逸夫成为了公司的领头人,在香港落地生根。
邵氏公司以香港为大本营,在东南亚的华人世界进行广泛和持续的电影文化输出。
上世纪50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也随之繁荣。战后由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电影界,更充实了邵氏公司的力量。
当时的邵氏电影以国语片为主,在照顾了华人最广泛的受众之余,更在题材上十分讨巧。
邵逸夫老板广纳贤才,并组成了陶秦、罗臻、岳枫和李翰祥四大天王的豪华导演阵容,再加上由女星李丽华坐镇,更让邵氏电影极具看点。
在60年代初,邵氏公司以古装历史剧、黄梅调电影以及文艺片为主,尤其李翰祥的古装片极尽奢华、美轮美,赢得了华人影迷广泛认同。
同样,随着武侠文化在50年代的兴起,邵氏公司亦看准了当时观众的消费需求。以张彻和胡金铨为主力,推出了《大醉侠》《独臂刀》等高质量卖座电影。
此后武侠片成为了邵氏公司的主要类型,在不断翻新票房成绩之外,大片长制度也让成功的商业化模式得以复制,并未邵氏创造了丰厚的利益。
不过好景不长,邵氏旗下的制片经理邹文怀因不满被架空而出走,并于1971年成立嘉禾公司,与邵氏分庭抗礼。嘉禾的出现给邵氏王朝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尤其嘉禾采用和演员的分红制度,致使如李小龙、许冠文和洪金宝等明星纷纷投入嘉禾门下。而70年代每年电影票房冠军,多数由嘉禾公司占据。
比起邵氏对武侠片的单一输出,嘉禾更偏向于喜剧片和都市片。或因嘉禾的电影更贴近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反而在本土获得了更多拥戴。
同样,邵氏这边的掌舵人邵逸夫亦开始分心投入电视行业,在TVB的投入建设上尽心尽力。而原本的电影公司却由方逸华女士主要打理,邵氏公司虽能在70年代维持强势,但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庆幸的是,邵氏和嘉禾共同创建的武侠片鼎盛时代,亦成为了华语电影的骄傲。当时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在国外拥有极多的受众。尤其邵氏公司刘家良的武侠片,更成为了北美骨灰级影迷的心头好。
当然时代在进步,电影也在进步,至70年代末香港文化的变革速度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电影行业。反而以大片场制度为主的邵氏公司,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徐克、谭家明和许鞍华等独立电影人的崛起,共同促成了香港电影新浪潮。香港新浪潮对邵氏公司的冲击是巨大的。80年代开始,邵氏电影逐渐失去了原有粉丝和固有市场,逐步被市场抛弃。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产,由此轰轰烈烈的香港电影传奇终结了。虽然八九十年代邵氏公司也有一些动作,但是收效甚微。而曾经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