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包场和线下包场哪个好 你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756 阅读

云包场和线下包场哪个好

你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

你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

工作闲时休假,便会出游。
赏壮丽江山,悟高山仰止之谦卑;掬娴柔碧水,敬海纳百川之胸怀。
行万里路,悟人生情。
九寨水。
梦中的天堂,美仑美奂的山水画卷,摹画心底,洋溢清流。
黄山松。
危崖挺铁脊,雄峙挽云天。性格耿爽,凌然无畏,玉树临风,素雅静伫。
亚丁画。
最后的地平线,风恬云影逸丽,水流柔肠百转,身入镜不染纤尘,心入境禅悟大千。
兴安岭。
松涛如骤,佑中华万年兴盛。西牵额尔古纳,北倚黑龙江涛,东拱松嫩三江平原,白山黑土厚德载物,呼伦贝尔天似穹庐。
青山绿水,江山如画。
行稳致远,宁静致远,皆莫忘:尊崇自然之法,致敬戍边之宾。

云包场什么意思?

云包场其实就是电影票云包场,它的意思是该地方,比如该影院的这张票所在的这个放映厅全部被“包场”买下了。
有人预先定下一场电影、戏剧等的全部或大部分座位, 将全场暂时据为己有,也会有人买票后却不到场。另外,云包场是新兴起的一种观影模式,它能让观众以低价,甚至免费在各地电影院观看同一部电影。云包场已经成为一些粉丝支持偶像的新模式,这种云包场方式既能支持偶像作品,还能获得一定折扣,也方便大家随时就近看电影。

你了解音乐产业吗,如何看待音乐产业呢?

强调一下,本文说的《2017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是指“总报告”,并不是报告的完整版。
2014年,传媒大学第一次发布《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虽然是2014年发布,数据是2013年的,后同)。以我这些年对于音乐产业的观察,这应该是第一份全面解析中国音乐行业发展的报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音乐行业发展的落后。在国外,尼尔森除了定期发布季报、半年报,还有“音乐360”等专题报告。
在国内,虽然艾瑞和易观等数据机构先后发布过数字音乐、无线音乐等报告,但国内一直缺乏对音乐行业“核心层”录音工业(recording industry,其实就是通常说的唱片业)的深度解析。这可能也跟中国录音工业因为历史原因发展较晚相对不成熟不完善有关,而且还没有等成熟,就被互联网几乎摧毁了。
所以,《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的发布,我认为是一个好事,是为中国音乐行业建立研究体系的一次尝试,而且,应该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是一份非常全面且相对权威的报告。全面在于报告涵盖了音乐产业的方方面面,权威在于报告是在广电总局指导下由传媒大学完成的,行业需要这种由第三方非商业组织牵头完成的报告。
新观也做过报告,深知其中的不易。由于条件有限,所以新观的报告并不尽如人意。(但真的尽力了)这几年看了不少报告,包括《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在内,我认为,在数据上,中国音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在成熟的音乐市场,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互联网市场,都有详尽的数据可供分析和研究,但中国音乐的相关数据真的是略“尴尬”。比如各种文章引用的各种唱片销量,都没有权威信源。
互联网时代情况有所好转,毕竟互联网上数据采集和监控相对容易,加上行业回暖和向互联网转移,资本开始活跃,对于数据分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音乐相关的行业报告越来也多。但这些报告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从音乐APP报告到用户行为报告等不一而足,包括新观曾经发布的消费报告,也基本聚焦在互联网上。
但音乐行业的基本形态仍然是录音产品和消费,而对于这一部分的观察和解析,目前仍然只有《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所以说,由此可见这份报告的“珍贵”。不过,毕竟是一份把握行业全局的报告,所以对于行业的各部分分析仍然显得相对粗放了一些,期待以后能看到专题性的深度研究。另外,报告的个别分类法,我持保留意见,比如“音乐图书和音像产业”,我认为应该分开。虽然都是“出版”,但产品和消费完全不同。而且,按照现在的分类,作为音乐产业“核心层”的“核心”,“录音制品”的地位反而体现不出来。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的一些拙见,未必成熟,跟大家分享一下,欢迎拍砖,更欢迎交流。 接下来聊一聊我认为《2017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比较值得关注的几个点。
《2017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的数字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有一些出入,这里并不是说数字来自后者,不过可以对比来看看。
两份报告看,趋势基本相同,都是从2013年开始下降,然后回升,不同的是《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的回升是在2015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2013年开始演出市场票房下滑呢?从下面的数字可以大概看出一些端倪。
从《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看,2013年和2014年,剧场音乐会的票房持续下滑,其中2013年跌幅高达65%。导致2013年-2014年,音乐类演出整体票房下滑。2015年,音乐会票房止跌回升,加上演唱会和音乐节的票房上涨,带动了整体票房的回涨,这个趋势2016年继续保持。
据《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3年音乐会票房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演出市场整体环境变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包场、团购和赞助等大幅减少等原因造成。”不管怎么样,从两份报告都看出,近年来演出市场确实在大幅回升。而且,在晚会等项目减少的情况下,这意味演出市场的市场化更加深入了。演出市场值得看好。
版权市场
2016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许可收入达到1.8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总收入达到1.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06%,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虽然市场上仍然存在比较多侵权现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版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版权的价值正在随着市场和管理双管齐下得到更多体现。反映在音著协的版权收入上,即使18.06%的增长。
不过这个增长基本集中在新媒体,表演权、复制权和海外收益均出现下降,广播权虽然增长,但幅度很小。根据版权局网站的说法,新媒体受益主要来自数字音乐,这说明数字音乐的发展较快,授权需求越来越大。(如下图:2012年–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对比图及增长率)
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的产业规模达到529.26亿,同比增长6.2%。其中PC端与移动端的总产值达到143.26亿元,同比增长39.36%。不久前,一位做版权的朋友提醒我说,音著协的网络音乐版税比例提高了,这意味着音著协这块的收入今年还会更高。
音乐类电视综艺市场
2016年音乐广播广告费约为15.27亿元,同比增长2.1%;2016年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及视频网站自制音乐类综艺节目持续活跃,数量和类型稳中有增,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广告总收入超过46亿元,同比增长53.4%。
近两年音乐类综艺爆发,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对于音乐行业来说,这是好事,因为越来越多歌手通过电视渠道被受众认知,甚至爆红,推动了音乐市场的升温。广告收入增长53.4%,说明市场的认可。不过,音乐类电视综艺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反映在音著协的版权收入增长中,这点我觉得有点奇怪。按理说,电视节目火爆,意味着版权使用量会增加,那么相应的表演权收入也应该有所增长。当然,节目组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授权,不一定要通过音著协。又或者有其他的原因,造成收入没有反映在上面的表里。总之,我们都希望音乐综艺节目可以更加尊重版权,让创作者可能够获得更合理的收入。
影视音乐
2016年,我国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的总产值约6.64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游戏音乐收入在约1.3亿元,动漫音乐收入约1.4亿元,影视剧音乐产业总值约为3.94亿元,同比增长34%。
从数据上看,只有影视剧音乐增长明显,游戏音乐微涨,动漫音乐下降。影视剧市场这几年那么火,增长也是应该的。游戏音乐和动漫音乐市场我不太了解,日后准备好好研究研究。影视剧音乐市场我相对比较关注,过去一年来写了不少稿子,另外我以前的老同事也在做相关的创业,多少知道一些。
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电视剧音乐的增长应该相对较快。不过因为总报告中的数据比较笼统,看不出来。但过去一年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热门大剧的歌曲成为排行榜的常客。尤其是今年最火的几首歌,《凉凉》、《咖喱咖喱》、《追光者》这些都是电视剧歌曲。除了电视剧以外,网剧市场的爆发也带动了影视剧音乐的需求,而且这个趋势预计未来3-5年会持续下去,据早前王冉的说法,付费视频用户的高速增长将会成为中国娱乐业的新引擎,他认为未来2-3年是网剧制造的黄金期。实际上,卫视剧的OST精品化刚刚开始,网剧音乐创作也仍相对粗糙。个人认为这块空间很大。
音乐消费
根据全球数字音乐产业数据分析,2016年,中国人均音乐消费仅0.15美金,是挪威和日本人均音乐消费的0.7%,是美国人均的0.91。
从近期发布的各种报告看,中国的互联网音乐用户绝对基数之大是公认的,但网民规模和网络音乐消费远不成正比,也是事实。比如日前MIDiA发布的《流媒体市场报告》就称中国流媒体付费用户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二,但付费收入只排在第13位。
2013-2016年中国网民及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对比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量的用户就在那,那么如何刺激他们的音乐消费需求呢?除了数字专辑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从当前的市场状况看,虽然数字专辑消费规模仍然在扩大,但我认为市场空间仍然有限,数字专辑也好,粉丝经济也罢,都仍然局限在一个相对传统的消费场景里。包括各大音乐平台正在做的“音乐人计划”,都并没有超出传统音乐工业架构。早前新观微博发布网易云音乐“石头计划”相关文章的时候,看到有前唱片业从业者评论说音乐平台除了这些没什么可做的了?我大概可以理解他的意思,互联网公司现在做的事情主要是秉承传统音乐行业思维,用互联网手段解决传统行业的问题,但这样一来就很难打破窠臼去建立新的音乐消费场景——这可能是互联网音乐如果想要收入规模增长更需要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