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力的正确方法 怎样才能“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982 阅读

修定力的正确方法

怎样才能“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

怎样才能“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

谢谢邀请!“静根”也就是定力,没有定力,谁也不可能真正静得下来,都会因为抵不住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心随境动,心随物动,从而干扰到我们的理性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做下许多糊涂事,为将来埋下诸多悔不当初的隐患,这就是“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这段话所传达的信息。
所以无论对谁而言,定力都是最难培养,也是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关于这一点,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静根是定,定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词汇,“心一境”,也就是令内心专注于某一处而不偏移,这个特性就叫做“定”,这是我们正常人都具备的一项内心功能,但有两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正常人虽然都有这个功能,但都是呈点状分布的,我们可能“心一境”了一下,这一下也许只有几秒钟,甚至只有一两秒,然后心就跑到别处去了,再把心拉回来,最多再坚持几秒钟然后又跑到别处去了。所以,拥有这个功能和能熟练运用这个功能是两码事,这个需要清楚;
“心一境”是指专注于某种态势,而不是某一点,这种态势怎么变化,我们也要随着它变化,而不受其它任何因素的干扰。所以千万千万不要理解成“心一境”就是死盯着某一点一动不动。这一点更重要,不清楚的话,练习定力不但不会有效果,而且很可能还会练出毛病。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正在聚精会神的看一部电影,电影画面是动态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只盯着银幕上的某一点,而是要关注到整个动态画面,不放过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不管银幕以外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一率不予理睬,这个才叫“心一境”。
滴水穿石现象是定力的最佳展现明白了“定”的含义以及它与“静”的关系后,我们还要清楚,为什么定力是最难,也是最该培养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果,也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定力对任何一种成功的不可或缺性。
经典中关于“定”的记载很多,我们化繁为简,说一下“定”的标准,众经典对“定”都有一个统一标准,不管你练习什么“定”,只要达不到这个标准,都不算成功,这个标准叫“轻安”,通俗讲就是轻松安定,不要小看这几个字,要做到是很难的。
“轻安”的专业说法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这应该算是目前非常权威的定义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记住两点就行了:
没有轻安,我们的心是不听话的,即使听话,也是勉强的,不情愿的,这个就不符合“轻”的标准了,就是很累,一点也不轻松,因为要时时防着它跑掉;
没有轻安,我们的心就没有力量,我们强行把心放在某处,因为不情愿,所以总想向外跑,这和“安”的标准就不符了,因为两种力量一直在打架,没法安定,心的力量自然就分散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轻安”简单的理解为轻松执行某种任务的能力,即在执行任何任务的过程中,都可以轻松做到心无旁骛,且全力以赴,这个就是“轻安”,有了它,我们才算是真正和定结下了缘。滴水之所以能穿透巨石头,正是源自于这种轻松而恒久的专注。
用四种观念来培养我们的定力定力的培养是一个体系,他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供不同情况的人练习,所以最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和治病的道理一样,每个人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别人吃这个药病会好,你吃了可能会死人,所以千万不可人云亦云的去跟风。
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有四个大原则,需要我们事先明白,有了它们,再配合具体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经典中叫做“四种作意”,“作”就是生起来的意思,“作意”,就是培养出四种牢固的观念,来不断的提醒我们:
力励运转作意:这是第一个阶段,“力励”就是努力,“力励运转”,就是努力让某种观念不断的在内心起作用,什么观念呢?我们可以缩为一个“止”字,把它牢牢的刻在心里,随时用它来提醒自己,让内心的各种杂念停“止”下来,这个非常难,需要反复练习;
有间缺运转作意:上个阶段的“止”是点状的,到了这个阶段不一样了,通过练习以后,我们把“止”连成了线,每提醒一次,心里都可以安静一会儿,但中间也会被一些杂念打断,然后再重新开始,所以叫“有间缺”,中间是有缺口的;
无间缺运转作意:到了这个阶段逐渐轻松了,“无间缺”,中间不会再被打断。如果你以前神经衰弱,经常失眠,那么恭喜你!此时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毛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见了,休眠质量越来越好,精神也越来越容易集中了;
无功用运转作意:“无功用”还有个说法,叫“任运”,就是说以前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不需要有任何的勉强,自然就可以达到,到了这个时候,“轻安”就快来了。
总结总之,我们的人生要想少一些后悔,就要多做正确的决定,这就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让内心达到一种理性的状态才可以,而理性是需要冷静的,这种冷静又源自于一个人的定力,我们顺着这个逻辑推理,不难发现,“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的关键就在定力的培养。
我们正处于一个喧闹的大时代中,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内心难免会变的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堪重负,如果有了定力,不但能增强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还能大大减少人生失误,提高决策效率,所以对每一个人而言,培养自身定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怎么净心,静心?

以前我一直以为做到静心就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但是现在我却并不这样认为。静心,是让一颗心安静下来,不受尘世的纷扰,打破内心的沉静,做真正的身心控制者。很多人往往一颗心不能够安静,致使脾性浮燥,在倾听他人进言时,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心情跟着飘浮或激荡。铸成不必要的错误。
现在我发现,修养身心不仅仅是“静心”更要做到“净心”。静心是自我的思想不受外界干扰,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用自己的思想去对事物进行分析及思考,没有掺杂外界带来的任何杂念。而“净心”却是洗涤内心的脏污,换回纯洁。
要做到“静心”很不容易,要做到“净心”更不容易。
我们的心灵及思想难道就真正的纯洁吗?就算是纯洁,谁又敢说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在经历了岁月及事物的磨练后,我们的思想或心灵不会改变呢?如果真是一层不变,那么我们就谈不上成长或成熟。
然而在这段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想接受了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信息,这种信息支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显现出文雅,或粗鲁。不同的成长阶段,就会接受不同深度的思想。有崇高、有卑劣。人性是两面的,社会对这两面的人性更是兼容的。为了生活我们需要伪装,但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这层伪装,尽量把它用于自保、防犯,而不是虚假、欺骗。
所以在现实社会的浸泡下,我们的心灵及思想是不完全“干净、纯洁”的,当然,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神,我们无法有真正高尚的思想及纯洁的心灵。但是,我们要做一个好人,有善心,有善行、有善意的好人。所以我们需要“净心”常常洗涤自己的心灵,清除心灵的杂念及恶念。因为一些个人原本存在的一些杂念,或由外界获取的一些杂念信息,就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出现“变形”现象。及处理事物时就会不公平不公正。导致我们无法分辩世物的真善美。
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净心”的时间,来清除和废弃掉有损害我们生活的思想和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