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喝羊奶的历史典故 铜壶烫背典故?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478 阅读

有关喝羊奶的历史典故

铜壶烫背典故?

铜壶烫背典故?

大铜壶里积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果腹,香甜最好饱婴孩”,这大铜壶在老人的记忆中是和温暖的茶汤联系在一起的。“茶汤”相传源于明代,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就连沏茶汤的大铜壶也逐渐成为了收藏品。
过去沏茶汤一般用的是龙嘴大铜壶,这种铜壶的个头大,外观十分精美,是纯手工制作,全铜,一般龙嘴大铜壶可盛水40公斤。从一片铜打出一个壶,这需要经过上万次敲打才能成形,有的更多达10余万次。每一次锤打都是工匠与铜之间的对话,也因为这个对话造就了铜打壶的优美与隽永,这是工业化量产、模具制造永远无法追赶的气韵。铜壶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圈铜饰花纹,壶嘴和壶把的上方镶饰着一条铜龙,有的铜壶壶嘴饰一大龙头,壶把就是由一条龙构成,龙须、龙爪、龙鳞清晰可辨,龙嘴上伸出两根龙须尖端有两个红绒球,随着冲水的过程而不停颤动。
冲茶汤时要先将黄米放入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特制大铜壶里的开水冲入碗内,将其冲熟,撒上红糖就好。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要做起来就难了,那么大的壶,一手执碗、一手扶壶柄,开水一出壶口,正好注入碗内,要一气呵成,才能冲熟茶汤,水出得猛,会浇在自己手上,烫了自己,这里面全是功夫。
牧区人离不开的铜壶和奶茶
各式各样的铜壶在北方地区尤其多,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牧区人都喜欢喝奶茶,这主要有三种因素导致。一是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二是因为草原上的气候多为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冬季大量饮奶茶可以迅速驱寒,夏季可以驱暑解渴;第三是牧区的人口比城市稀少,各个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外出放牧或办事,口渴时不容易找到饮料,离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粮,可以较长时间耐渴耐饿。过去人们熬奶茶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奶茶的原料简单,茶和牛奶或羊奶,把砖茶捣碎以后,放入适量到铜壶里面,加水煮开,再放入适量的牛奶或羊奶,加少许食盐,奶茶就好了。而在牧区最常见的铜壶和人们印象中“矮胖”的水壶有一定差别,它的造型以长筒形最多见,壶身的一侧带有把手,可以悬挂在马鞍上,方便携带。时间一长壶的内侧就会留下和马鞍摩擦的痕迹。
同样是铜壶,到了南方地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说成都有名的盖碗茶,沏茶时也要用铜壶。那种壶嘴长达一米多的大铜壶,在茶馆的堂倌们手中成了一种噱头,其随手间就把装满开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北方铜壶的造型更加突出实用性,你怎么玩也玩不出那种花样来。
除了这种大铜壶,还有不少小铜壶,有温酒的,也有沏茶的,这类铜壶的体型不大,有不少构造精巧的佳作,其中一些铜壶上篆刻有诗词、字画和花纹,主要是用于观赏,其中又以茶壶居多。

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酒哪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酿酒的历史和背景
从最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
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一种,系甜酒。《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礼记·玉藻》:“凡尊必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从商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垒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从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酒也是自己酿造的,酿酒技术应该是从我们这边传过去的。他们的酒以马奶酒为主,也有部分酒是侵犯我们汉民族的土地抢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