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做题习惯?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412 阅读

孩子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做题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做题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找到了培养孩子的金钥匙。
做题习惯的重要性。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做题习惯,决定着孩子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孩子能够快速审题,且审题深刻,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孩子能够根据考察点调动知识储备,在知识体系中找到对应点,快速找到切入点。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孩子能够条理清晰的按照步骤答题,注意细节的完美,不丢分。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孩子能够对于错题及时反思,总结解题模型,从而举一反三。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孩子能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触类旁通。
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孩子成为学霸的基础。
孩子班上,总有这么一两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平时一点没有少玩,但是成绩却一直很好,做题快,在写作业的时间上花费的少。
那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做题习惯。
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哪些?
既然做题习惯这么重要,那么做题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其实从孩子第一天入学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了做题习惯的培养,并随着孩子年级的提升,要求逐步提升,孩子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习惯,就是在这一日一日的行为训练中养成的。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孩子在上一年级时,老师会让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一字一字的读题,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所谓认真审题,第一步就是要逐字读题,不丢字,不多字。这样才能读懂题意。
等孩子读完题目后,低年级的数学老师最爱追问一句:题目给了我们什么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就是再引导孩子深入的分析题目,是进一步的审题。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也是孩子解题的关键。所谓的解题,不就是根据条件求问题嘛,所以孩子审题时,头脑中一定要有条件和问题意识。
很多孩子明明会做的题,却总是做错,其实就是没有认真审题,或是没有审清题,就匆忙答题。如果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家长总爱归结到孩子太粗心了,从而掉以轻心,结果,粗心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对于这样的孩子,就从审题习惯上入手,可以让他审题审三遍再开始做题,可以逐步培养他认真审题的习惯。
到了高年级,孩子做的题难度加大了,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了。有些条件是题目中明确给出来的,有些条件需要孩子动脑筋分析挖掘,更需要孩子认真审题,给予审题多些时间。可以用笔把关键词语勾画出来,帮助自己重要信息的提取。
初中高中的题目,有时候文字会更多,更需要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要学会在心里把题目进行拆分,搭建条件和问题的通路。
2.用草稿纸的习惯。
你看到过学霸用过的草稿纸吗?
一张a4纸,先竖折一分为二,先用左面,再用右面。题号也写的清清楚楚,思考过程一目了然。要么画图,要么计算,要么是思维链,总之,清楚的像是正规的答题纸。
做题时养成用草稿纸的习惯,是让孩子把思考过程可视化。
这样,既有利于思维不断线,能够快速找到答题思路。也能够在做题出错的情况下,通过看草稿纸,快速找到错误点。
尤其是到了高中,题目综合性强的时候,也就是考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单靠用脑子想容易顾此失彼,而把关键词写在草稿纸上,能帮助自己快速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顺向或逆向思维,理清答题思路。
如果孩子学会用思维导图,用导图来分析难题,更容易形成思维链。
可能有的家长会认为让孩子用草稿纸,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是你要想到,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孩子解难题的时候会更快的找到思路,在总结错题的时候也能够迅速找到思维的错误点,尤其是那种细小的错误点,等于是节约了时间。
3.规范答题的习惯。
参观过衡水中学的人,会对衡水中学对每个学科规范答题的要求印象深刻。他们用展板的形式,对各个题型的答题,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要知道,高考的阅卷是按步骤按答分点给分的,即使你最后结果正确,中间缺少步骤答题不规范,照样不能得满分。
在这点上,很多同学吃过大亏。
我邻居的小孩,学习成绩优异,在市里一所高中读书,在年级总是前十名。而最后高考的时候成绩不理想,查卷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得满分的会做的题,都扣了分。这就是自己平时答题不规范,老师也不严格要求,最后在考场失分的教训。
所以,要让孩子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不要认为题目特别简单,只写个大概思路就可以了。不要认为不是大考,步骤可以不那么完美。这样放松自己,养成了习惯,真正到了关键考试,本来就紧张,步骤也规范不起来了。
所以,平时做题的时候,要么不做,做就认真的做,规范的做。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4.深究错题的习惯。
错题,是做题的价值所在。
做题的目的,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也是筛选查漏、找出不足。
错题,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法宝。
必须要有一个错题本,专门收集作业和考试中筛选出来的错题。
步骤(1),将本子纵向分成三栏。
步骤(2),在左边一栏,用黑笔抄写错题,连错误的答案一并抄下。最好注上扣了多少分。
步骤(3),在中间一栏,对应错题的位置,写上正确的答案。
步骤(4),在右边一栏,用红笔分析总结这道题所涉及到底知识点,以及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题型,解题思路,自己错误的原因。
错题本要时时拿出来翻看,反复看。
从错题中,能发现自己做题的出错类型,能找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也能找到自己思维上的易错点。只有在这样的分析总结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调整学习方法,弥补不足。
5.自己出题的习惯。
做题的时候,要有出题人的思维。你就会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题。
每次做题后,想一想这道题考察的是什么?是什么类型的题?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怎样考?
有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归纳类型,总结方法,然后试着将问题调换角度。也可以自己试着出出题目考自己。
这样,你就能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了。真正成为了做题高手!
培养做题好习惯,教你四招。第一招,细致入微的指导。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也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习惯培养的可能。
一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孩子需要掌握的做题习惯细细讲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引导孩子明确自己具体应该怎样做。当然,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有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微微的进行调整。
因材施教,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指导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尽可能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进行。切忌简单粗暴的命令和强制。
第二招,适时的榜样引领。孩子学习的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如果孩子身边有这样好习惯的同学,就再好不过了。同伴身上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寻找身边的资源,让孩子结交比自己年龄大一些的学霸,他们良好的做题习惯会在不经意的谈话间传递给孩子。
家长也可以跟孩子谈一谈自己小时候的做题习惯,谈一谈自己做题时遇到的困难,当自己怎样做了之后就解决了这些困难。这种现身说法,会让孩子更有认同感。
当然,这种引领要方法得当,千万不要总是絮絮叨叨,如果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孩子会非常反感。
第三招,坚持不懈的训练。想让某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就需要长期的坚持。
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巩固一个习惯需要90天。
可以跟孩子一起开展一个100天行动计划,把某一个做题小习惯每天关注,连续100天,孩子一定会形成不自觉的习惯。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允许孩子出现的反复。好习惯就是在和坏习惯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坚持,才会胜利。
第四招,及时的评估奖惩。良好的做题习惯,在做题的过程中养成,在考试的成果检验中进行评估。
每次考试后,可以让孩子自己谈一谈,自己的哪些做题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家长也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主要是以鼓励为主。但如果孩子故意不去做,可以略微的有些小小的惩罚。
总之,细致入微的指导,适时的榜样引领,坚持不懈的训练,及时的评估奖惩,是培养孩子良好做题习惯的四个妙招。所有的方法,都是希望孩子更好,有了这个大方向,会让家长找到好多更好的策略。您还有什么妙招?欢迎留言说一说。我是禾页老师,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如何让孩子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

如何让孩子养成守规矩的好习惯?看下这5个故事背后的5个原则,简单易学好用。
良好的规矩意识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呢,下面5个故事对应的5个原则,简单易学好用,不信看看。
第1个原则:立规矩和孩子一起商量。
有个家庭有3个孩子,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5岁。每次下班回到家,到处是孩子的书玩具和衣服鞋子,满屋凌乱、一片狼藉。妈妈说了很多次都没用。
妈妈决定开一次家庭会议订立规矩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周末的晚上,一家人坐到餐桌前讨论,大家一起提出了一个安全寄存箱的计划:准备一个大纸箱,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不属于公共区域里的任何东西,放到这个安全寄存箱里面。如在沙发上的衣服、不在鞋柜里的鞋子、茶几和电视柜上的玩具等,要等到一个星期之后,失主才能从箱子里拿回自己的东西。
这个措施执行得很好,每个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安全寄存箱里也慢慢塞满了东西。
一天大儿子亮亮的皮鞋不见了,很明显是乱扔被放到了纸箱里,他只好穿着臭烘烘的篮球鞋去上学,结果第二天篮球鞋也不见了。
其他孩子都坚持一个星期之后才能把鞋子拿回来,他去向妈妈求助,可妈妈很明智的告诉他:“抱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都要遵守约定。”最后亮亮穿着拖鞋上了3天的学。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忘记收拾自己的鞋子。
紧接着8岁的妹妹丹丹的外套也丢了,而且当天外面的天气挺冷,可爸爸妈妈还是决定让孩子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最后丹丹是穿着两件毛衣上了一个星期的学。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当中可以明确的看到,孩子们通过家庭会议一起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讨论当中,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所以他们自己更愿意执行立下的规矩。
第2个原则:讲规矩要简单、具体、明确。
一天早上,孩子吃饭很慢,妈妈告诉孩子,“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几分钟?她并没有传达出来,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标准。
比如说“再给你2分钟,2分钟之后妈妈就收碗了。”这样孩子是不是更容易听懂,也更容易执行。
执行规矩时,应该简单、具体、明确,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比如笼统的“把房间收拾好”,孩子不知道怎么收拾,但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是不是孩子更容易做到?
第3个原则:知规矩适当放手让孩子品尝“逾矩”的后果。
儿子三岁了,有一阵子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妈妈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妈妈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几天后孩子开始咳嗽、流鼻涕,说“难受、不舒服”。
妈妈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有些事情,在可控的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第4个原则:行规矩尽量少用强制的方式。
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这时,妈妈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妈妈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强制。
第5个原则:守规矩父母先做好榜样。
一个年轻的妈妈和儿子在公园散步,妈妈指着地上的易拉罐对儿子说,“你看,易拉罐到处乱扔,没有素质,多不讲卫生!”说完将其一脚踢开。
真正优秀的家长是不需要给孩子立规矩的,孩子会在家长的日常生活中学会家长的方方面面优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比我们告诉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要的多。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功底,不仅是金钱上的功底,更重要的是自身全面的素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