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时而什么时而什么 爱因斯坦的音乐成就?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339 阅读

贝多芬的音乐时而什么时而什么

爱因斯坦的音乐成就?

爱因斯坦的音乐成就?

爱因斯坦不仅在他从事的科学领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家,而且对文学艺术,特别是音乐,造诣非凡。音乐伴随爱因斯坦度过70多个春秋,他几乎每天都拉小提琴,而且能够熟练地弹奏钢琴,时而也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加以评论。
爱因斯坦对待音乐,注重追求一种自然的、简单的美,如果不能凭本能和直觉把握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他就不会喜欢它。他热情地推崇巴赫的作品,扶摇直上的巴赫音乐使他联想起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和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他还偏爱17、18世纪作曲家纯正、雅致和均衡的古典风格,尤为莫扎特带有神意的古希腊式的质朴和美的旋律所倾倒。他认为莫扎特的作品优雅、温馨和流畅,是宇宙本身的内在之美和生活中的永恒之美的普遍表达,具有超越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惊人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他的理想和思想的主宰。而对于贝多芬,爱因斯坦理解其作品之宏伟,为其室内乐的晶莹剔透着迷,但他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仅是个人创造性的表述,且过于激烈和世俗,个性过强,音乐戏剧性过浓,C小调在激情上过载,从而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尽管如此,爱因斯坦仍认为,“从巴赫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个德国音乐流派,鲜明地展示出音乐的本质”,是音乐成就顶峰的三颗灿烂明星。

贝多芬残疾故事?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贝多芬的残疾励志故事!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