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2-6岁孩子的情绪 二年级小男孩,一个较早的叛逆期作为家长如何更好的跟他沟通交流,如何更好的引导呢?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043 阅读

怎样引导2-6岁孩子的情绪

二年级小男孩,一个较早的叛逆期作为家长如何更好的跟他沟通交流,如何更好的引导呢?

二年级小男孩,一个较早的叛逆期作为家长如何更好的跟他沟通交流,如何更好的引导呢?

我很喜欢一个短片,名字叫《父与女》,他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10分钟无声短片,曾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奖。
短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温暖的秋日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去骑单车,他们的身影穿过林间小路、草地、高坡,最后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了抱女儿,然后独自登上了小船,留女儿一个人在湖边静静地等待。
她一个人在那等着,父亲却迟迟没有回来,她看着小船在视线里逐渐变得模糊,安静的等到太阳落山。
可是,父亲迟迟不归,于是女儿便一个人骑着脚踏车回去了。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
尽管多年过去,女孩已为人妇,为人母,甚至老去。她依然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草原,她看到了沉没在湖底的小船。
她来到小船边上,躺在小船里,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儿时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属于遭遇重大分离却没有体会到充分的悲伤。
孩子小的时候突然失去了父亲,这种被抛弃和突然的感觉,让她遭遇了糟糕却没有释放出来的体验,直到老去都没有得到完成的释放。所以,她只能日复一日的寻求补偿这种缺失的体验的方法。
这种“未完成事件”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如果一直无法得到补偿,必然会影响一生。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儿时拥有“完成体验”呢?
有心理咨询师指出,做到:在场、确认。
比如孩子在学校遭遇了同学之间互相欺负的问题,老师告状告到了家里,怎么办?
按照想让孩子拥有完整体验的方式,你就应该做到,不要用你的个人体验去干涉孩子本身的选择,把属于孩子的情绪还给他,让他自己体会对于事情的发展的整体感受。
也就是说,你要想要让孩子不因为家长的“侵入”、“阻挡”而失去完整体验,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做到认真倾听、态度明确、温和坚持。

如何锻炼6岁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从个别的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比如从1、3、5中发现每个数之间相差2,就可以推断第4个数为7;而后者则是从一般规律来解释、推断个别事例,比如知道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则6就是偶数。对于幼儿来说,也可以在生活中通过活动、游戏来帮助其发展逻辑能力。
(1)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注意身边的事物,留意物与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比如,猫和老鼠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苹果与桃子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只有对事物的特点观察细微,才可能从中发现核心的属性,进行归纳。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只能发现猫和老鼠最表面的相似点,“都有胡子、尾巴、毛……”而有的孩子却可以说出“都是动物”这样具有高度概括的话。归纳能力就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当然,这种能力与儿童的年龄有关,但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就要靠培养了。所以,您可以经常问孩子“同”与“不同”的问题,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耳朵竖起来,思维动起来,这就是对孩子进行的逻辑思维训练。
(2)打破“一个答案”的思维定势。现在的考试很大一部分都是标准化测验,也就是只有一个或一种正确的答案,于是使得老师、父母不知不觉中也这样要求孩子。如:
一位老师指着云问,“这是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是棉花糖。”
老师说,“再想想。”
另一个小朋友说:“是小鸟。”
老师说,“再仔细看看,还有谁知道。”
又一个小朋友说:“是云。”
老师高兴地说,“对了,是云,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云’。”
这就是标准答案。
其实老师、父母也是在很多标准的要求下成长的,所以很自然地也这么要求孩子,结果很多孩子也就成了标准零件,会做标准题目,得到标准答案。
这种标准化的成长,几乎不需要太多活跃的思维,只要有足够的记忆就可以了。所以,最后很多孩子看到云只知道那是云,而不再想象了,即使想象也不会反映出来。而逻辑能力却需要头脑风暴,要在很多的可能性中寻找最佳、最合理的,而且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看到假设,找到解决假设的办法。这些都需要新异的想法、大胆的猜测与假定,而这些能力岂能在幼年就被扼杀了?父母要鼓励孩子天真的想象,鼓励孩子有不标准的答案。比如:
“用什么东西可以喝水?”
“杯子。”
“还有呢?”
“碗、手、吸管、瓶子…… ”
“除了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字?”
“嘴巴、头、脚、棍棒、小刀……”
这就是一物多功能,它是锻炼思维很好的办法。要想发展孩子的逻辑能力,首先要让其思维活跃起来,能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从而才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看到本质,否则表面上看好像孩子什么都知道,也在推理,但事实上只是简单的重复。
(3)说一些荒谬的话。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玩说“荒谬话”的游戏。比如,说“妈妈是男的,爸爸是女的。”“兔子跑得慢,乌龟跑得快。…‘老虎怕小羊,小猫怕老鼠”等。既有趣,又很容易从生活中寻找教材。这种游戏不仅巩固了孩子的一些知识,更让孩子从“荒谬”中觉察逻辑,觉察合理性。
空间能力良好发展的人有哪些特点
一提到空间能力,我们就想到艺术家或者飞行员,当然这些人的空间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其实空间能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涉及广泛,并非只有艺术家、飞行员擅长。外科医生、工程师、建筑师、数学家、棋手、木匠、技工、足球教练、思考每天穿戴的人,甚至是做白日梦的人也都会用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划一天的行程、在房间移动家具、旅途中阅读地图等都表现了空间能力。空间能力实在是太广泛了,而且擅长的人也并非表现都相同。不是吗?擅长下棋的,不一定会做木匠;而擅长穿戴的,更不一定会成为飞行员,但综合来看,空间能力发展良好的人,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
(1)通过看和观察学习,善于辨识面貌、物体、形状、颜色、细节和景物。
(2)在空间中能有效地活动和搬动物体,如移动身体、穿越洞穴;在没有足迹的森林中找到出路;在拥挤的交通中自如地架车;或在河流上驾驭独木舟。
(3)感知和创造心理图像,善于进行图片思维并能觉察细节,在回想信息时可用视觉映象来辅助。
(4)解释坐标图、图示、地图和图表,通过图形标识或视觉媒介学习。
(5)喜好涂抹、素描、绘画、雕塑或依据其他看得到的形式复制物品。
(6)喜欢制作立体物品,诸如折纸,模拟桥梁、房屋、容器制作手工作品;能够在脑海中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将一张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且能看到它的形象;可以在脑海中进行空间形象移位,并能决定它们和其他物体的互动关系,如同看到齿轮带动机械零件的运转情形那样。
(7)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或新的观点看待事物,例如,不仅可以看到某个形状,还可以看到形状周围的空间背景,或可以探测到隐藏在物体后面的形状。
(8)可以同时知觉到鲜明而细微的形态。
(9)可以创造出信息的具体的形象化特征。
(10)精通再现和抽象设计。
(11)表现出能够成为一位艺术家、摄影师、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家、艺术评论者、航行家或其他形象类倾向职业的兴趣和技能。
(12)创造新的视觉空间媒体或艺术方面的原创作品。
以上这些可能也只是广阔的空间能力中的一部分表现,而且不一定所有特征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写出来只是提供给父母一个观察孩子的参考,而不作为判断孩子的标准。
首先给孩子提供认识空间的机会和条件。和孩子一起时,要注意多使用空间方位词语。在家里,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茶几在沙发的前方,餐桌在沙发的左边,书放在写字台上等。外出更是认识方位的好机会。比如,我们在广告牌的下方,红绿灯在我们的前方等。做游戏时,比如捉迷藏,经常出现有关位置的词汇: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语言的描述加深孩子对方位的认识。
画画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手眼协调一致能力的好机会。如太阳在天上,画在纸上时,太阳就要画在纸的上方;水在桥下流,画画时水就一定要出现在桥的下面。家长在和孩子对话时,要注意使用空间词这个语言工具,使孩子了解两个物体间的空间关系。经常用些空间词,比如上、下,前、后,远、近,这里、那里等,这样,既可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其空间认识水平。
看图画也是一种好方法。让孩子面对一幅图画,走出迷宫或者找出两个图画中不同的地方,找出图画中隐藏的图案,找出图画中不同的形状等。这些练习可以培育孩子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事物中细微不同的地方,辩识许多相同与不同的形状、图案、搭配,以及它呈现的不同效果,让孩子学习借用色彩、线条、图案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拼图游戏可以培养孩子逻辑推理和视觉判断的能力。买的拼图画册自不用说,家长还可以利用旧的挂历、海报来制作自己的拼图游戏,这样就可以随时更换新的拼图,常常面临新的挑战孩子自然不会玩腻。拼图的难度要适合孩子,最开始时以5—10片为宜,并随着年龄和水平增长逐渐增加难度。太简单的,孩子提不起兴趣,也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太难的又容易打消积极性。
积木和模型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与手眼协调能力,培育视觉判断与敏锐的观察力。不论是用传统的木制积木搭建一座小小的城堡,还是用益智拼版拼装出小车、小床或其他的东西,都是不错的训练方法,而且孩子也喜欢这种形式。
孩子在玩橡皮泥时,用不同的手法做出不同形状的东西,并按他们对色彩的感觉组合起来,这不但训练了精细动作,发挥了他的创造力,还可以加强对色彩的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