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间意见不一致该怎么办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都是不同的,真心想做好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够做好因材施教呢?小徐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有一定的经验,现分享给大家。
一、从学生的性格脾气下手,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常年当老师都知道,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是不一样,有的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有的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有的顺从,有的叛逆等等,而正因为性格脾气不同,因此他们愿意接受的、有效沟通方式也不同,只有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才愿意“亲师,信师”,学习起来才更有效果。
1、对于乐观向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要时时给他们敲敲警钟,不断激励他,让他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2、对悲观敏感,内在动力不足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隔一周或半个月时间就跟这样的孩子谈谈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将老师看到的他们的优点说给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动力。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几乎全部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一些悲观敏感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常时间被否定,被忽视,被打击等,造成此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每天像老和尚撞钟一样,学习机械,没有动力,正因此个人学习态度处于迟钝的状态,因此学习也很难有起色。因此,对这类学生一定要鼓励,要帮助孩子“转念”,也就是改变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期望值,从而提升内心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帮此类孩子“转念”要告诉孩子三个步骤:
一要善于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并且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要告诉此类学生的优点在哪里,帮他树立起相对准确的自我评价。
二要不断给此类学生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不断强化在学习上和积极性和信心。
二要帮此类学生设计一些小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动力,找到自信。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时的兴起无法迎来长足的进步,只有长期的坚持,持续的努力才能赢得最好的自己。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成败打败了。
3、对于叛逆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和家长最怵头的学生,这样的孩子戒备心强,往往跟老师有很深的隔阂,所以在和此次学生沟通时,要有足够的宽容心和耐心,当他们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和内心的自由空间不被侵犯时,才能慢慢放下逆反心理,减少师生之间的内耗,才会认真学习。在学校叛逆的学生,大多都对老师有不满,此时,老师不可进一步激化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不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对他像朋友一样的关心和爱护,化解内心的坚冰,同时也给这类学生一些适合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变学习的旁观者为课堂上的主人公,当老师和学生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类学生才会收起锋芒,跟紧老师的步伐向前走。
在我的班上,每年都有叛逆的学生,我从来不拿有色眼镜看他们,反而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尊重他们,比如作业没写,我会温和的说:“怎么回事?是不是老师留的作业不适合你?明天你想写什么作业,自己可以决定,明天我期待你精彩的作业。”第一次我说这些,他们会不以为然,第二次我再说这些,他们就会不好意思,第三次他们就会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真的自己寻找一些自己爱做的作业交给我,我会适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很快他们的心就会被我暖化,认真学习起来。
二、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下手,按可接受的能力和学习的进度安排学习和作业内容,让教学有层次感,让学习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存在感。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厌学了,就不想跟了,自暴自弃了?很多人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看到学习在接受能力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打击接受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每天只让他们重复简单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厌倦,因此因材施教,才是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找到信心的最有效办法。
1、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作业层次也不同每天,我给学生们留的作业是分层次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的,比如复习这几天课上所学内容,并整理错题集,将今天出现错误的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的,留一些拓展性习题给学生们做。
这样一来,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后劲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功课,达到知识上的巩固,而不会因为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打压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这些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真正理解了知识,再去做题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对学习的厌恶之情就会消失,学习的自信心也会慢慢建立起来,所以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学会等一等,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做一些拓展提高性的题来满足自己对学习的挑战,不会被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搞得了无生趣。
2、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也不同很多初中生,最怕在课堂上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而丢脸,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不要发难学生,尽量通过启发可以让学生答出来,并给学生以肯定。
例如在语文课上,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回答开放性题目,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答知识类题目。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擅长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材施教,也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排座位,担任班干部上也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上来安排。什么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座位和同桌才能互帮互助,互相激烈,提高学习成绩,什么学生适合担任什么班务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总之,作为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座位和职务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集体的凝聚力,将学习效果发挥到最好。
50多岁的夫妻没有了感情,应该怎么办?
50多岁的夫妻没有感情了,应该怎么办?我想题主要的答案一定不是分开,除非一方有了新的情感对象。我所理解的这种状况,应该是在长久的婚姻平淡生活中,彼此之间找不到爱情的感觉,甚至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这种情况在中年夫妻中间是挺多见的。有的人会比较接受这种状况,认为感情更多的都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老人、子女身上。而有些比较在意个人感受的人,会觉得是不是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了,于是就有了改变现状的想法。
这里就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情感的认知;二是如何才能让中年的感情复苏。我们就分别来阐述一下。
一、没有感情可能是种假象我们在多次探讨中都聊到过,亲密伴侣的长期相处总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由激情之爱到相伴之爱的转变,而后者相比于前者显得平淡和寻常。
从两性心理的角度来看,激情之爱和相伴之爱都属于爱情,但是,由于激情给人的感觉是强烈的,无论是喜怒悲欢,总能让人能体会到感情的存在。这会让很多人产生错觉,认为激情之爱才是爱情。
而相伴之爱的特点则趋于平淡,彼此间的悲喜不再那么引起重视,暂时的分开也不会悲痛欲绝,甚至两人生活中的一些差异也不愿意妥协和改变。这其实是基于长期相伴而形成的,彼此间的深度了解以及对关系的稳固信心。
可是我们总在某种外界的影响下会对比自己的状况,比如看到别的夫妻卿卿我我,看到影视剧里的情感渲染,再扭头看看自己身边这位,对自己不再像当初那样悉心呵护,生活也是过的寡淡无味。
在这种对比之下,就会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夫妻之间没有爱了,没有感情了。实际上在人一生的跨度中,激情之爱都是很短暂的,而平淡的相伴之爱占到的大部时间。不是爱没有了,而是浸入到了生活的毛孔中隐藏了起来。
二、“我不爱我老婆了”“那你就去爱啊”樊登老师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位心理学教授讲完课之后,一位听众就问这位教授,说“我不爱我的老婆了,怎么办?”,教授回答“那就去爱啊!”。这位听众不解,“我是说我不爱我老婆了”,教授重复道“那就去爱啊!”。
对于教授的这个回答,我们是否觉得奇怪,“我没有爱了还怎么去爱呢?”事实上,我们总觉得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状态,觉得不爱了就是没有爱了。而教授话里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动词,前者的“爱”是一个名词。
不知道读者看到这里有什么启发?我们不妨把爱当成一种能够做出的行为。很多时候感觉没有爱了,更可能是我们不会爱了,或者是不想爱了,甚至爱的久了感到有些腻烦了。
我们意识到夫妻之间没有爱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而是警醒我们需要作出“爱”的行动了。如果我们此时的感情没有过多的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关注到子女身上,或者是存在婚外情感寄托,而无暇顾及夫妻情感,那就完全可以重新唤醒夫妻间的感情。
想去爱并不难,回想当初两人的美好时光,把那些因为时光磨砺掉的亲密行动再做出来。没有人会拒绝善意,夫妻之间更是如此。伴侣之间,只要做出爱的行动,必然会迎来爱的反馈。
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表达关心,像年轻时那样赠送小礼物,牵牵手、挽挽腕,给予恰当的拥抱等等。这些我们认为老夫老妻没必要做的事,实际上正是彼此所需要的。你会发现,夫妻情感会像冬天的枯枝遇到春风一样,发出新的嫩芽来。
总而言之,50多岁的夫妻感觉没有感情了可能会有很多原因,比如中年危机,生活平淡,甚至婚外情等等。但我们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不想失去这个婚姻,那就从认知上先接受这个状况,并非是没有感情了,或许只需我们去唤醒它。(end)
欢迎【关注】大象生,专注解答情感、两性、婚姻、家庭等问题。希望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