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的三种心态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什么意思?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什么意思?
【释义】知足,是说人不要总是奢求,要知道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知不足,是说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通过努力获得什么,主要指自身为人的不足,简单说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有为有不为,是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必须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原则。
“知不足”表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学问、对事业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下联的“有为”是指有作为。
【出处】“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努力学习。)
扩展资料:
《学记》的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
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总是强调自己知足的人,内心真的知足吗?
知足是指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
《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由此看来,“知足”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不是你想知足就知足了,这需要人们在人生阅历中修炼、磨砺、学习,感悟,长期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你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所以“总是强调自己知足的”,往往是一种不自信、虚伪的表现。真正知足的人,不用说,别人也能感受到你的心态。有道是“有其心,必有其言行”。你认为小编的观点对吗?欢迎关注点评分享。